Kali Linux,作为广受欢迎的渗透测试与安全审计平台,其强大功能背后,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基础至关重要,而硬盘分区,正是构建这个基础的核心步骤之一,一个合理的分区方案不仅能提升系统性能、保障数据安全,还能在系统出现故障或需要重装时,极大地简化维护工作,深入理解并规划 Kali Linux 的安装分区,是每一位用户都应认真对待的课题。
理解分区:为何要划分硬盘?
在安装任何操作系统之前,我们可以将一块物理硬盘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空仓库,如果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物品(系统文件、应用程序、个人文档)随意堆放,久而久之,仓库会变得混乱不堪,寻找特定物品将异常困难,一旦某个区域损坏,可能殃及整个仓库,分区操作,就如同在这个仓库中建立起一个个独立的、带有标签的房间,每个房间(分区)专门存放特定类型的物品,从而实现有序管理、提升存取效率并增强安全性。
在 Linux 世界中,这些“房间”被称为“分区”,而“标签”则是“挂载点”,挂载点是分区在操作系统目录树中的入口,、/home
、/var
等。
核心分区及其作用
在规划 Kali Linux 分区时,有几个核心分区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是制定合理方案的前提。
-
(根分区)
这是整个文件系统的“根”,所有目录和文件都源于此,它包含了操作系统核心、系统库、应用程序以及除/home
外的所有数据,对于新手或追求简洁配置的用户,可以将所有文件都放在根分区下,但对于大多数用户,将其独立划分是更优选择,建议大小至少为 20-30 GB,若计划安装大量工具,建议 50 GB 或更多。 -
/home
(用户主目录分区)
此分区用于存放所有用户的个人文件,如文档、下载内容、桌面配置以及用户特定应用程序的设置,将/home
独立分区最大的好处在于,当系统崩溃需要重装 Kali Linux 时,可以只格式化根分区 ,而保留/home
分区的所有数据无损,这极大地简化了系统恢复流程,建议根据个人数据需求分配,通常建议至少 50 GB,对于数据密集型任务,可以分配 100 GB 或更多。 -
swap
(交换空间)
Swap 分区扮演着虚拟内存的角色,当物理内存(RAM)不足时,系统会将一部分不常用的内存数据临时移动到 Swap 分区,以释放物理内存给当前运行的程序,对于现代拥有大容量内存(如 16GB 或以上)的计算机,Swap 分区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在处理内存密集型任务(如大型密码破解、内存转储分析)时,它仍然是重要的安全保障,传统建议是 Swap 大小为物理内存的 1-2 倍,对于 8GB 内存,可设置 8-16GB 的 Swap。 -
/boot
(引导分区)
该分区存放了系统引导加载程序(如 GRUB)的配置文件、Linux 内核(vmlinuz)以及初始内存盘,将/boot
单独划分,尤其是在使用 LVM(逻辑卷管理)或较旧的 BIOS 系统时,可以避免引导问题,通常分配 512MB 到 1GB 的空间便已足够,对于使用 UEFI 模式启动的现代计算机,还需要一个额外的 EFI 系统分区 (ESP),通常为 200-500MB,格式为 FAT32。
推荐的分区方案
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分区方案以供参考。
方案类型 | 挂载点 | 文件系统 | 建议大小 | 说明 |
---|---|---|---|---|
极简方案 | ext4 | 50GB+ | 适合新手或虚拟机快速部署,所有文件位于根分区。 | |
swap |
swap | 1-2倍RAM | 作为虚拟内存补充。 | |
标准推荐方案 | /boot |
ext4 | 1GB | 独立引导分区,提高引导稳定性。 |
swap |
swap | 1-2倍RAM | 虚拟内存。 | |
ext4 | 30-50GB | 存放系统和应用程序。 | ||
/home |
ext4 | 50GB+ | 存放个人数据,重装系统时可保留。 | |
高级/服务器方案 | /boot |
ext4 | 1GB | 引导分区。 |
swap |
swap | 1-2倍RAM | 虚拟内存。 | |
ext4 | 20-30GB | 核心系统。 | ||
/usr |
ext4 | 20-30GB | 存放用户安装的软件。 | |
/var |
ext4 | 20-30GB+ | 存放日志、缓存等常变数据。 | |
/home |
ext4 | 剩余空间 | 用户数据。 | |
/tmp |
ext4 | 5-10GB | 临时文件,可设置 noexec 增强安全。 |
对于绝大多数 Kali Linux 用户,方案二(标准推荐方案) 是最均衡的选择,它在简洁性、安全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Kali Linux 安装过程中的分区步骤
在 Kali Linux 图形化安装程序中,执行手动分区的步骤通常如下:
- 启动安装程序:从 Kali Linux 启动盘启动,选择 “Graphical install” 并按照提示进行到 “Partition disks” 步骤。
- 选择分区方法:在分区方法界面,选择 “Manual”(手动)选项,这将给予你完全的控制权。
- 创建分区表:如果硬盘是全新的或希望完全清空,请选中目标硬盘,选择 “Create a new empty partition table”,对于现代计算机,通常选择 GPT 分区表。
- 创建新分区:在选中的硬盘下方,选择 “FREE SPACE”,然后选择 “Create a new partition”,按照你规划的方案逐一创建分区。
- 创建
/boot
:输入大小(如 1GB),选择 “Primary”,位置 “Beginning”,然后设置 “Mount point” 为/boot
。 - 创建
swap
:再次选择 “FREE SPACE”,创建新分区,输入大小(如 8GB),类型选择 “logical”,用途选择 “swap area”。 - 创建 :继续创建新分区,输入大小(如 40GB),类型 “logical”,用途选择 “Ext4 journaling file system”,并设置挂载点为 。
- 创建
/home
:将剩余的所有空间分配给/home
,创建新分区,使用默认的全部剩余空间,用途 “Ext4”,挂载点设置为/home
。
- 创建
- 确认并应用:检查分区概览表,确认所有设置无误后,选择 “Finish partitioning and write changes to disk”,安装程序会再次要求确认,选择 “Yes” 开始格式化分区并安装系统。
重要注意事项
- 数据备份:在进行任何分区操作之前,首要且最重要的步骤是备份目标硬盘上的所有重要数据,分区操作具有不可逆性,任何误操作都可能导致数据永久丢失。
- 双启动与 EFI:如果计划与 Windows 等系统进行双启动,尤其是在 UEFI 模式下,务必保留或创建一个 EFI 系统分区 (ESP),Windows 通常会自动创建此分区,Kali 安装时应能识别并使用它,切勿轻易格式化。
- 文件系统选择:
ext4
是目前 Linux 世界最成熟、稳定和广泛使用的文件系统,是所有分区的默认推荐选择。
Kali Linux 的安装分区并非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任务,通过理解各个分区的作用,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你就能为你的渗透测试之旅打造一个坚实、可靠且易于管理的系统基础,花时间做好规划,将在未来的使用中为你节省无数宝贵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