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运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中根域名服务器作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分布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网络主权与安全,当前,全球共13组根域名服务器,由美国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而中国境内尚未设立根域名服务器镜像或根节点,这一现状背后涉及技术、政策、国际协作等多重因素。

根域名服务器的重要性
根域名服务器是互联网域名系统(DNS)的顶层基础设施,负责将人类可读的域名(如www.example.com)解析为机器可识别的IP地址,全球13组根服务器以字母A至M命名,主要分布在美国(10台)、欧洲(2台)和日本(1台),其中9台为辅根服务器,3台为主根服务器,任何域名解析请求最终都需通过根服务器引导,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全球互联网的运行,2014年“心脏滴血”漏洞曾导致部分根服务器响应异常,引发全球网站短暂瘫痪,凸显了根服务器在互联网架构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未设根服务器的技术原因
从技术层面看,根服务器的部署需满足极高的安全与稳定性要求,根服务器需与全球13台主根服务器建立实时数据同步,对网络带宽、延迟和冗余设计有严苛标准;根服务器是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需具备强大的抗DDoS攻击能力和物理防护措施,中国在DNS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CN”解析系统,部署了超过30台顶级域名服务器,但在根服务器层面,由于早期互联网技术由美国主导,根服务器架构形成路径依赖,中国作为后来者需通过国际协作逐步参与。

国际协作与自主可控的平衡
中国未设根服务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复杂性,ICANN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虽名义上独立运作,但实际上受美国商务部长期监管,直至2016年才完成“去美国化”改革,这种治理结构使得新增根服务器的决策需经过全球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商,包括政府、企业、技术社群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例如成为ICANN政府咨询委员会(GAC)成员,推动多边共治,但短期内独立部署根服务器仍面临国际认可与协调难题,过度依赖根服务器可能增加单点故障风险,中国更倾向于通过优化本地DNS架构和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中国的替代方案与未来展望
面对根服务器缺失的挑战,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了多层次域名解析体系。“雪人计划”于2016年启动,旨在全球部署25台新型根服务器,其中在中国境内部署了4台(主根服务器1台、辅根服务器3台),这些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架构,不直接连接全球13台主根,而是通过类根服务器实现与现有DNS体系的兼容,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枫”系统实现了域名解析的本地化处理,大幅提升了解析效率和安全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域名服务器总量超过1000台,顶级域名解析成功率保持在99.99%以上,有效保障了国内互联网的稳定运行。

中国未设传统意义上的根域名服务器,是技术演进、国际协作与网络主权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逐步提升在DNS领域的话语权,随着“雪人计划”的深入推进和IPv6的全面普及,中国有望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自主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体现了中国在网络空间坚持开放合作与维护安全并重的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