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的重要节点,域名实名制政策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治理进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这一政策不仅强化了域名注册信息的真实性核验,更从源头上提升了互联网服务的可信度,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背景与实施动因
域名作为互联网的“门牌号”,其注册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2017年以前,我国域名注册长期存在信息虚假、冒用他人身份等问题,导致网络诈骗、垃圾邮件、侵权盗版等乱象频发,为应对这些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于2017年全面推行域名实名制,要求所有域名注册者必须提交真实、准确的身份信息,并通过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的核验。

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是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社会公众对网络空间清朗期盼的重要举措,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域名实名制成为构建可信网络生态的关键环节,为后续互联网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及用户权益维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实施要求
2017年域名实名制的核心在于“真实身份核验”,具体涵盖三个层面:
一是注册信息全实名化,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注册域名,均需提供真实姓名(或单位名称)、身份证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联系方式等身份信息,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需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核验,确保“人证合一”。
二是存量域名补实名,针对政策实施前已注册的大量域名,设置了为期6个月的过渡期,要求域名持有者完成信息补录与核验,未按期完成的域名将被暂停解析服务,直至完成实名认证。
三是监管机制动态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域名备案信息管理系统,对域名注册、使用、变更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同时要求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定期提交实名核验报告,对违规操作依法处罚。
政策明确了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要求,规定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需采取加密技术存储用户信息,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泄露或向第三方提供,平衡了实名核验与隐私保护的关系。

实施成效与行业影响
2017年域名实名制的落地,对我国互联网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网络空间秩序显著改善,通过实名核验,域名注册信息的准确率从政策实施前的不足60%提升至98%以上,有效遏制了利用虚假域名从事网络违法活动的行为,据公安部数据,2017-2018年,网络诈骗、钓鱼网站等案件同比下降30%,域名实名制在溯源打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互联网服务可信度提升,实名制要求域名持有者对注册信息负责,增强了网站运营者的责任意识,推动了电子商务、在线金融等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电商平台通过域名实名信息核验,快速识别并关停了数万个侵权假冒网站,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三是数字经济基础更加牢固,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域名的规范化管理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提供了安全环境,据统计,2017年我国域名总量达4700万个,CN域名占比达50%,实名制政策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信任,促进了跨境数字贸易合作。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2017年域名实名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个人用户对隐私保护存在顾虑,对实名制政策理解不足;少数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为追求利益放松核验标准,导致虚假信息漏报;随着域名国际化发展,跨境域名管理的协调机制仍需完善。
展望未来,域名实名制将向“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深化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核验效率与准确性,实现注册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实时监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域名管理规则的互认互通,共同应对跨境网络犯罪,持续完善隐私保护制度,明确信息使用边界,让实名制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同时,充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2017年域名实名制的实施是我国互联网治理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净化了网络空间环境,更推动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制度的持续完善,域名实名制将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