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设背景与目标
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凸显,为提升通道通行效率、强化安全管理,人脸识别系统方案设计需以“智能、高效、安全”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覆盖主要交通枢纽(如佛山站、佛山机场、地铁站、长途汽车站)的人脸识别通道网络,实现身份核验秒级响应、人员轨迹精准追溯,同时兼顾隐私保护与数据合规,为智慧交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层体系,确保数据采集高效、传输稳定、处理智能、应用灵活。
感知层:多模态数据采集
部署高清红外人脸识别终端,支持可见光与红外双模成像,适应复杂光线环境(如强光、逆光、夜间);结合动态捕捉技术,确保人员移动状态下识别准确率,集成闸机控制模块、身份核验终端,实现“识别-通行-验证”闭环。
网络层:安全可靠传输
采用5G+有线双链路备份,保障数据低延迟传输;通过VPN加密与防火墙防护,防止数据泄露;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本地服务器,实现实时预处理(如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减轻云端压力。
平台层:智能数据处理
构建统一的人脸识别算法平台,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支持10万级人脸库实时比对;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存储,实现结构化数据(身份信息)与非结构化数据(人脸图像)分离管理;引入活体检测技术,杜绝照片、视频等欺骗手段。
应用层:多场景业务支撑
开发面向管理端与用户端的应用系统:管理端提供实时监控、数据统计(如通行量、热力图)、异常告警功能;用户端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实现人脸信息预录入,支持“无感通行”与行程查询联动。
核心功能模块
实时身份核验
人脸识别终端采集人脸特征后,与公安数据库、旅客购票信息库进行毫秒级比对,核验通过后自动抬杆通行,平均耗时≤0.3秒;针对黑名单人员,系统触发声光报警并推送至安保终端,响应时间≤1秒。

动态流量管控
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实时监测通道拥堵情况,自动调节闸机开放速度;在高峰时段,开启“快速通道”模式,优先保障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行;结合历史数据预测客流高峰,提前增派引导人员。
轨迹追踪与溯源
人脸识别系统与交通票务系统、监控平台数据互通,实现“进站-乘车-出站”全流程轨迹记录;支持按时间、人脸特征等条件快速检索,为失物查找、应急事件处理提供数据支持。
隐私保护与合规
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采用“去标识化”技术存储人脸数据,原始图像加密保存;建立数据访问权限分级制度,确保数据仅被授权人员使用;定期清理过期数据,留存期限不超过法律法规要求。
技术优势与创新点
高精度识别
采用自研轻量化人脸识别算法,在复杂姿态(侧脸、仰角)、遮挡(口罩、墨镜)场景下,准确率达99.8%,误识率<0.01%。
低成本部署
模块化设计支持终端即插即用,兼容现有闸机与监控系统,减少硬件改造成本;边缘计算降低云端算力依赖,节省运维费用。
多场景适配
除交通枢纽外,系统可扩展至景区、校园、社区等场景,通过配置参数满足不同通行需求(如访客管理、员工考勤)。

抗干扰能力
红外成像技术解决强光、暗光环境影响;活体检测结合动作指令(如眨眼、转头),抵御3D面具等高仿攻击。
实施保障与效益分析
实施步骤
分三期推进:一期覆盖佛山站、机场核心通道;二期延伸至地铁1-3号线主要站点;三期实现全市交通枢纽联网,2025年前完成全域部署。
预期效益
- 效率提升:通行速度提升300%,高峰期排队时间缩短至30秒内;
- 安全强化:涉恐、涉逃人员识别率100%,年拦截异常事件超500起;
- 服务优化:旅客满意度提升至98%,为“智慧佛山”建设提供示范案例。
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落地,佛山通道人脸识别系统将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强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设施,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标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