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智能制造的产业根基与时代背景
佛山,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岭南名城,自古便是中国手工业的重要集聚地,改革开放后,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佛山从乡镇企业崛起为“世界工厂”,形成了家电、家具、陶瓷、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随着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佛山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塑产业竞争力,探索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跨越路径。

佛山发展智能制造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2022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佛山拥有美的、格兰仕、万和等一批具备智能制造实践领军企业,以及佛山国家高新区、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载体,为智能制造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土壤,佛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佛山市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佛山市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引育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支持体系,为智能制造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核心技术突破:从“机器换人”到“智能赋能”
佛山智能制造的推进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实现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在装备制造领域,佛山企业突破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等关键设备技术瓶颈,埃斯顿佛山分公司自主研发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搭载自研控制系统,精度达0.02毫米,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年产能突破2万台;科达洁能开发的陶瓷智能生产线,通过AI视觉识别、自动优化切割算法,将生产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
在工业软件领域,佛山企业聚焦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关键环节,推动国产化替代,佛山华数机器人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已服务超500家本地企业;东方麦田构建的智能设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将家具产品设计周期缩短50%,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智能制造的边界,美的微波炉工厂通过5G+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虚拟仿真与动态优化,订单交付周期从30天压缩至15天;佛山水务利用AI算法实现供水管网智能调度,漏损率下降至8%以下。

场景创新实践:构建“智能+”产业生态
佛山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场景创新为抓手,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协同、生态共建”的发展格局,在离散制造领域,家电产业率先实现智能化转型,美的集团“灯塔工厂”通过黑灯生产、无人配送、AI质检,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不良率下降15%;格兰仕微波炉基地构建“用户直连制造”(C2M)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订单响应速度提升60%。
在流程制造领域,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绿色转型,蒙娜丽莎集团引入智能仓储系统与窑炉温度智能控制技术,天然气消耗降低18%,年减少碳排放超1万吨;新明珠陶瓷打造“智慧矿山”平台,通过无人机勘探与AI矿石分析,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佛山还推动智能制造服务化转型,鼓励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产品”延伸,佛山利迅达机器人提供焊接、切割等智能加工服务,年服务超2000家中小制造企业;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区域协同与未来展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佛山智能制造的发展并非孤立前行,而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广深港澳的协同创新,在广佛同城化框架下,佛山与广州共建广佛智能装备产业走廊,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补;与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佛山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智能制造合作,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展览会、佛山国际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面向未来,佛山智能制造将聚焦三个方向深化发展: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工业软件、高端传感器等“卡脖子”领域,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培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三是构建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推广零碳工厂、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佛山正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这座千年商都正凭借智能制造的翅膀,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朝着“全球制造业创新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