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内河航运的历史脉络与时代挑战
佛山作为岭南水乡,境内河网密布,西江、北江、顺德水道等干支流交错,自古便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明清时期,佛山的“桑基鱼塘”模式孕育了发达的水上运输网络,陶瓷、丝绸等商品通过水路远销海内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佛山水上货运量持续攀升,2022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300万标箱,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船舶调度效率低下、通航环境复杂、安全监管盲区等问题逐渐凸显,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破解发展瓶颈。

佛山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架构
佛山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以“数字赋能、智慧监管、服务民生”为核心理念,构建了“1+3+N”的技术架构体系。“1”个智慧大脑即市级水上交通大数据中心,整合海事、水利、气象等多源数据,通过AI算法实现全局态势感知;“3”大基础平台包括船舶动态监管平台、航道智能服务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覆盖航行全流程管理;“N”项应用场景则延伸至危险品运输监管、绿色航运服务等特色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撑网络。
船舶动态监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
系统通过在重点航段安装毫米波雷达、视频监控和AI识别设备,结合船舶AIS、北斗定位数据,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实时采集船舶位置、航速、航向等动态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异常行为进行智能研判,如船舶偏离航道、超速航行、未按规定锚泊等,在北江干流佛山段,系统可提前15分钟预警船舶碰撞风险,2023年以来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200余次,有效避免了12起潜在安全事故,通过为危化品船舶安装电子标签,实现了运输全程“一船一档”跟踪,危化品泄漏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以内。
航道智能服务:优化通航效率与生态保护
针对佛山航道等级复杂、多船闸协同调度难的问题,系统开发了智能通航服务模块,通过分析历史通航数据和实时水位信息,AI算法可动态生成船舶通行计划,减少船闸等待时间,数据显示,顺德水道主要船闸的平均待闸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压缩至1.5小时,年通行效率提升40%,系统集成了水文监测和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航道pH值、溶解氧等指标,当检测到异常时自动触发污染溯源机制,为西江、北江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佛山辖区水域水质优良率同比提升5.2%,航运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推进。

应急指挥调度:构建“分钟级”响应体系
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系统通过整合无人机、救援船艇、应急物资等资源,构建了“平急结合”的智能指挥体系,当发生船舶搁浅、人员落水等紧急情况时,系统可自动生成最优救援路线,调度最近救援力量,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实时反馈现场情况,2023年汛期期间,北江流域遭遇强降雨,系统提前72小时预警水位上涨,协助转移船舶120余艘,疏散人员500余人,未发生一起因洪水导致的船舶安全事故。
技术创新与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佛山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技术上,采用5G+边缘计算实现数据传输时延低于20毫秒,保障实时决策的准确性;机制上,打破海事、交通、环保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一网统管”的协同管理模式,系统上线以来,佛山辖区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35%,船舶平均待港时间减少45%,每年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2亿元。
迈向全要素智能航运新阶段
随着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佛山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未来将试点“船岸一体化”智能航行系统,实现船舶自主避碰和智能编队;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航运信用体系,为船舶提供融资、保险等增值服务,预计到2025年,佛山将建成全国内河航运智能化示范标杆,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提供“佛山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