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新引擎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智能外呼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与通信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正逐步成为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重要工具,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智能外呼技术的应用场景,通过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技术驱动:智能外呼的核心优势
智能外呼系统依托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传统外呼服务的全面升级,与人工外呼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效率提升,系统可同时拨打多个电话,单日外呼量可达万次以上,远超人工团队的工作能力;二是成本优化,自动化流程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三是数据沉淀,通话过程中可实时记录用户反馈,形成结构化数据,为后续服务优化提供支撑。
凤县在引入智能外呼技术时,特别注重本地化适配,针对县域居民方言特点,系统内置了陕西方言语音库,确保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结合县域人口结构特征,优化了交互逻辑,使老年群体也能轻松完成操作,真正实现了技术惠民。
场景应用:覆盖多元民生需求
凤县智能外呼的应用场景已从单一的政务通知扩展到民生服务、基层治理、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呼多应”的服务格局。
在民生服务方面,系统可精准推送政策解读、办事指南、医疗提醒等信息,针对老年群体的高血压患者,智能外呼会定期发送服药提醒和健康建议;对农村居民,则通过语音播报宣传农业补贴、医保报销等政策,有效解决了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凤县通过智能外呼累计完成政策宣传20万次,群众政策知晓率提升35%。

在基层治理中,智能外呼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系统可自动采集民情民意,例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通过外呼调研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数据实时汇总至治理平台,为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矛盾纠纷调解,外呼系统可主动回访当事人,了解调解效果,推动问题闭环解决。
应急响应是智能外呼的另一大亮点,在防汛、森林防火等突发事件中,系统可在10分钟内完成对特定区域群众的预警信息推送,并实时反馈接收情况,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22年汛期,凤县通过智能外呼成功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00余人,最大限度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
实践成效:数据背后的治理升级
智能外呼技术的落地应用,为凤县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治理效能提升,从群众满意度来看,2023年凤县政务服务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28%,而服务好评率提升至96%,其中智能外呼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成为主要加分项。
在疫情防控期间,智能外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自动完成密接人员流调信息采集、隔离政策告知和健康监测,单日最高处理量达5000人次,为基层防疫工作减负增效,针对疫苗接种宣传,外呼系统精准定位未接种人群,通过语音讲解消除群众顾虑,全县疫苗接种率提升至92%。

从政务效能角度看,智能外呼推动了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往群众需通过热线或现场咨询获取信息,现在系统可根据用户标签主动推送个性化服务,对创业青年,自动推送创业补贴申请流程;对残疾人士,则提供助残政策解读,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迈向智能化治理新阶段
尽管凤县智能外呼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优化空间,下一步,当地计划从三方面深化应用:一是功能拓展,增加语音导航、在线转人工等服务,提升交互体验;二是数据融合,打通与政务服务平台、医疗系统等的数据接口,实现“外呼+服务”一体化;三是安全保障,完善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信息安全。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智能外呼将在凤县乡村振兴、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催化剂,让秦岭深处的小县城也能共享数字化发展的红利,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凤县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