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注册域名的人
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大多数人对“域名”的概念模糊不清,更遑论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身份,有一群先行者,他们凭借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在中国互联网的空白页上刻下了第一批数字印记,他们中,有人在实验室里敲下第一串字符,有人在创业初期将公司名称转化为网址,更有人在海外抢注了具有潜在价值的域名,这些98年注册域名的人,不仅是互联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奠基人。

时代背景:互联网的黎明
1998年的中国,正处于信息化浪潮的前夜,这一年,中国电信拨号上网服务开始普及,家庭上网费用高达每小时4元,网速以“KB”为单位计算,尽管条件艰苦,但“上网”已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髦词汇,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DNS)已运行多年,.com、.net等后缀的域名资源相对充足,但国内对域名的认知几乎为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科技爱好者、创业者和科研工作者率先行动,他们或通过国外服务商注册域名,或通过刚成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获取.cn域名,这些域名大多简短、直白,如“sina.com”“sohu.com”,或是企业名称的拼音缩写,它们不仅是网址,更是创业者对互联网未来的押注。
动机:从好奇到远见
98年注册域名的人,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对互联网潜力的信任。
科研探索者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他们注册域名主要用于学术交流和技术分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团队在1998年注册了“tsinghua.edu.cn”的子域名,用于搭建校内实验平台,这些域名承载着中国互联网最初的技术探索,也为后来的校园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创业者则更具商业嗅觉,张朝阳在1998年创办搜狐时,同步注册了“sohu.com”,希望将其打造为中文门户网站的入口,同样,王志东在创立新浪前,已将“sina.com.cn”收入囊中,他们深知,域名是互联网时代的“门牌号”,一旦被抢注,品牌将面临巨大的被动。

个人爱好者群体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大多是程序员或科技发烧友,注册域名用于搭建个人主页或兴趣社区,这些个人网站内容五花八门,从编程教程到影视评论,成为中国早期网民的精神家园。
挑战:技术与认知的双重壁垒
在1998年,注册域名并非易事,技术层面,国内域名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多数人需通过国际服务商(如Network Solutions)提交申请,流程繁琐且支付不便,认知层面,社会对域价值的普遍缺乏,导致许多优质域名被闲置或低价转手。
一位早期注册者回忆:“当时注册.com域名要花70美元,还要提供信用卡和身份证明,很多人觉得这是‘骗人的把戏’。”即便如此,这群先行者仍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个域名从虚拟变为现实,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
影响:奠定数字经济的基石
98年注册的域名,如今大多已成为知名品牌的数字资产。“alibaba.com”在1999年注册,但早在1998年,其创始人马云已开始布局域名战略;“baidu.com”虽注册于2000年,但其前身“baodu.com”的注册时间可追溯至更早,这些域名的价值,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后逐渐显现,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些早期域名注册行为,推动了国内域名管理体系的建立,1997年,CNNIC成立;2002年,.cn域名开放注册;2012年,中文域名正式启用,每一项进步,都离不开98年那批拓荒者的探索与推动。

启示:远见的力量
回望1998年,注册域名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选择,但其背后蕴含的远见与勇气,值得今人深思,在那个“上网”还是奢侈品的年代,这群人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世界,并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往往始于无人问津处,而成功属于那些敢于在黑暗中点亮第一盏灯的人。
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域名注册量位居全球前列,当我们享受着便捷的数字生活时,不应忘记那些在1998年,用键盘敲开互联网大门的先行者,他们注册的不仅是域名,更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