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SPI总线:架构、驱动与应用
SPI总线概述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是一种全双工、同步的串行通信总线,由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其设计初衷是为微控制器与外围设备(如传感器、存储器、显示屏等)提供高速、简洁的通信接口,SPI总线采用主从架构,支持多从设备配置,通过四条核心信号线实现数据传输:

- SCLK(Serial Clock):由主设备生成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 MOSI(Master Out Slave In):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的数据线。
- MISO(Master In Slave Out):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的数据线。
- CS/SS(Chip Select/Slave Select):从设备选择线,每个从设备独立连接一条CS线,由主设备控制以激活特定从设备。
与I²C、UART等总线相比,SPI的优势在于传输速率高(可达数十Mbps)、协议简单且延迟低,但需要更多的引脚资源(每个从设备独占一条CS线),在Linux系统中,SPI总线通过统一的驱动框架和设备模型,为上层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访问接口。
Linux SPI子系统的架构
Linux SPI子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将硬件抽象、驱动实现与用户接口分离,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其核心架构包括以下三层:
核心层(Core Layer)
核心层由drivers/spi/目录下的代码实现,负责SPI总线的通用逻辑管理,包括:
- SPI控制器驱动:适配具体的SPI硬件控制器(如Microchip的MCP2515、德州仪器的SPI外设等),实现时钟生成、数据收发等底层功能。
- SPI协议处理:支持标准SPI模式(0-3,对应不同的时钟极性与相位)以及自定义协议扩展。
- 设备模型管理:通过
spi_master和spi_device结构体描述主控制器和从设备,利用Linux设备模型实现设备的动态注册与绑定。
设备层(Device Layer)
设备层包含具体的SPI从设备驱动,例如触摸屏驱动(如ads7846)、Flash存储驱动(如m25p80)等,这些驱动通过spi_driver结构体注册,并通过probe函数与设备树或ACPI描述的SPI设备匹配,设备树(Device Tree)是Linux SPI设备描述的主要方式,通过/spi@...节点定义控制器的物理地址、时钟频率、从设备CS线等信息。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 Layer)
为便于用户空间程序访问SPI设备,Linux提供了/dev/spidevX.Y字符设备接口(如/dev/spidev0.0),用户可通过ioctl系统调用配置SPI模式、时钟频率、数据位数等参数,并使用read/write进行全双工数据传输。spidev-tools工具包提供了命令行工具(如spidev_test),便于调试SPI设备通信。
SPI驱动开发的关键步骤
在Linux环境下开发SPI驱动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设备树配置
在设备树中定义SPI控制器和从设备节点,一个SPI从设备的节点可能包含以下属性:
spi_slave@0 {
compatible = "manufacturer,device";
reg = <0>; // CS片选线编号
spi-max-frequency = <10000000>; // 最大时钟频率(10MHz)
spi-cpha; // 时钟相位选择(模式1或3)
spi-cpol; // 时钟极性选择(模式2或3)
};
控制器驱动实现
SPI控制器驱动需实现spi_master结构体中的关键操作,如:
setup:配置从设备的传输参数(模式、频率等)。transfer:执行一次SPI数据传输(支持全双工、半双工等模式)。cleanup:释放控制器资源。
从设备驱动开发
从设备驱动通过spi_driver结构体注册,核心函数包括:
probe:当设备与驱动匹配时调用,完成硬件初始化、注册字符设备等操作。remove:设备卸载时调用,清理资源。transfer:实现具体的数据传输逻辑,如读取传感器数据或写入Flash存储器。
SPI总线的性能优化与挑战
SPI总线的高性能特性使其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但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时钟频率与信号完整性
SPI时钟频率受硬件限制(如控制器能力、信号线长度),长距离传输时,高频信号易受电磁干扰(EMI),导致数据错误,解决方案包括:降低时钟频率、使用差分信号(如SPI over LVDS)或添加信号调理电路。
多从设备管理
每个从设备独占一条CS线,导致引脚资源消耗,为减少引脚占用,可采用以下方法:

- 菊花链配置:从设备级联连接,数据依次通过每个设备,但需从设备支持菊花链模式。
- GPIO模拟CS:通过通用IO口动态控制CS信号,但会增加软件开销。
并发与同步
SPI总线为全双工通信,但同一时刻仅能有一个从设备被激活,多任务访问SPI设备时需通过互斥锁(如mutex)或SPI核心层的spi_async接口实现同步,避免数据竞争。
应用场景与实例
SPI总线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常见场景包括:
- 传感器数据采集:如加速度计(ADXL345)、陀螺仪(ITG-3200)等通过SPI与主控通信,提供高速数据传输。
- Flash存储:NOR Flash(如SST25VF016B)和SPI接口NAND Flash(如K9F1G08U0A)依赖SPI总线实现代码存储和固件更新。
- 显示驱动:OLED/LCD屏幕(如SSD1306)通过SPI接口传输图像数据,支持高刷新率显示。
- 工业通信:在CAN总线控制器(如MCP2515)中,SPI用于配置寄存器和收发数据帧。
以Linux驱动开发为例,一个简单的SPI从设备驱动框架如下:
#include <linux/spi/spi.h>
static int my_spi_probe(struct spi_device *spi) {
// 硬件初始化、设备注册等
return 0;
}
static const struct spi_device_id my_spi_id[] = {
{"my_device", 0},
{}
};
MODULE_DEVICE_TABLE(spi, my_spi_id);
static struct spi_driver my_spi_driver = {
.driver = {
.name = "my_spi_device",
},
.probe = my_spi_probe,
.id_table = my_spi_id,
};
module_spi_driver(my_spi_driver);
Linux SPI总线通过标准化的驱动框架和设备模型,为开发者提供了高效、灵活的串行通信解决方案,其分层架构简化了驱动开发流程,而丰富的工具链和社区支持进一步降低了应用门槛,尽管在多设备管理和信号完整性方面存在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SPI总线仍将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设备和工业控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速接口需求增长,SPI协议的演进(如双/四线传输模式)与Linux内核的适配将持续推动其技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