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沉疴与治理路径
乱象丛生:域名注册市场的现实困境
域名作为互联网世界的“门牌号”,其注册管理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然而当前,域名注册市场却长期处于乱象频发的状态,从恶意抢注到信息造假,从价格虚高到服务欺诈,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用户权益,更扰乱了正常的互联网生态。

恶意抢注与域名囤积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部分注册商或个人利用域名注册“先到先得”的原则,大量抢注具有商业价值或社会影响力的域名,如企业名称、知名品牌、热门词汇等,随后通过高价转售或敲诈勒索牟利,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获取域名的成本,更导致大量优质域名被闲置,造成了数字资源的严重浪费,某知名品牌曾发现其拼写相似的域名被第三方抢注,最终花费数十万元才赎回,凸显了恶意抢注对企业经营的潜在威胁。
信息审核形同虚设是另一大顽疾,根据《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域名注册需提交真实、准确的身份信息,但实际操作中,注册商对用户信息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虚假身份、冒用他人信息、临时邮箱注册等现象屡见不鲜,为网络诈骗、钓鱼网站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2022年,某警方破获的钓鱼案件中,犯罪分子正是通过使用虚假信息注册的域名搭建虚假平台,骗取用户资金达数百万元,这种“实名不实人”的现象,使得域名成为违法行为的“隐形衣”,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价格不透明与隐性消费也让消费者苦不堪言,部分注册商以低价吸引用户注册,却在续费时突然大幅涨价,或设置复杂的续费规则、隐藏的自动续费选项,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高额费用,更有甚者,通过“域名到期保护”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实则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这种“低价陷阱”不仅损害了用户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乱象根源:监管滞后与利益驱动
域名注册管理乱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监管体系滞后是首要原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域名注册的方式和用途不断演变,但相关法律法规却未能及时更新,对于新兴的区块链域名、国际化域名等,缺乏明确的管理细则;对于注册商的监管责任界定模糊,导致违规成本过低,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网信、工信、公安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足,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利益驱动下的行业生态失衡同样不可忽视,域名注册行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部分注册商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降低审核标准、纵容违规行为,甚至存在一些注册商与抢注者勾结,通过“内部预留”等方式瓜分优质域名的灰色产业链,域名交易市场的火爆也助长了投机心理,使得“炒域名”成为部分人的生财之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状态。
用户安全意识薄弱也为乱象提供了生存土壤,许多企业和个人对域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注册时随意填写信息、忽视续费提醒,甚至将域名管理权轻易委托给第三方,这种“重注册、轻管理”的态度,使得域名容易被盗用、篡改或丢失,为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治理路径:多方协同共筑规范生态
面对域名注册管理的复杂局面,需要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协同发力,从制度、技术、意识等多个层面推进治理。
完善法律法规与强化监管执法是治本之策,应加快修订《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明确注册商的审核责任与违规处罚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抢注、信息造假等行为实施严厉打击,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域名注册全流程监测体系,实现对异常注册行为的实时预警,应加强对域名交易平台的监管,要求其严格审核交易主体资质,杜绝非法域名流转。

压实注册商主体责任是关键环节,注册商作为域名注册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履行信息审核义务,推广人脸识别、证件核验等技术手段,确保“实名实人”,应优化续费流程,明确提示用户费用信息,禁止强制自动续费,行业协会可制定自律规范,引导注册商诚信经营,对违规成员实施行业联合惩戒。
提升用户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是基础保障,企业和个人应充分认识域名的重要性,选择正规注册商,妥善保管域名管理账号,开启双重认证等安全措施,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可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发布风险提示等方式,帮助用户了解域名注册的风险点,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域名注册管理乱象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以“零容忍”的态度直面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唯有通过制度约束、技术赋能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规范、安全、有序的域名注册环境,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