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引领,构建智慧旅游发展新格局
凤阳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明皇陵、明中都遗址、小岗村等核心旅游资源,智慧旅游建设需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建议成立由县政府牵头,文旅、科技、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智慧旅游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凤阳县智慧旅游发展规划(2024-2028年)》,明确“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实施路径,规划应突出“一核三带”布局,即以明中都皇城遗址为核心,串联明文化体验带、乡村振兴研学带、红色旅游教育带,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分散资源,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智慧旅游网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游客流量、交通住宿、景区安全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调度,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数字赋能景区,提升游客体验与管理效率
景区是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载体,需从“服务端”和“管理端”双向发力,在服务端,推动核心景区智能化升级:为明皇陵、小岗村等景区配备智能导览系统,通过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穿越”回明中都盛世,或沉浸式体验小岗村“大包干”改革历程;开发“凤阳文旅”官方小程序,整合门票预约、语音讲解、路线规划、餐饮推荐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凤阳”;在景区入口、停车场等关键节点部署智能闸机、车位引导系统,减少游客排队时间,提升通行效率。
在管理端,建设智慧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景区人流密度、空气质量、设施运行状态,对超载区域及时预警分流;通过AI视频分析识别游客不文明行为,自动进行语音提醒;建立电子巡更系统,实现安保人员巡逻轨迹与设施故障的实时上报,确保景区安全有序。
强化产业融合,延伸智慧旅游消费链条
智慧旅游建设需跳出“景区依赖”,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数字化服务,在“旅游+农业”方面,依托小岗村、燃灯寺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智慧农场、云上认养等项目,游客可通过小程序远程认领农田、果树,实时查看作物生长,线下体验采摘乐趣,打造“线上互动+线下消费”的新模式。

在“旅游+文创”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开发明文化IP数字藏品、小岗村改革纪念品等文创产品,通过线上商城与景区智能售货机同步销售;引入“非遗+直播”模式,组织凤阳花鼓、凤阳民歌等非遗传承人进行线上展演,带动传统手工艺品销售,在“旅游+服务”方面,整合县域酒店、民宿资源,推出“智慧住宿”套餐,游客可通过小程序一键预订、自助入住,享受个性化服务;联合餐饮企业开发“凤阳味道”电子地图,标注特色美食位置、人均消费、营业时间,方便游客就近选择。
完善保障体系,夯实智慧旅游发展基础
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坚实的保障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5G网络、物联网基站在景区、乡村的全覆盖,提升网络带宽与稳定性;推动县域重点区域免费WiFi覆盖,设置智能导览屏,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在人才方面,制定“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开展数字化运营、数据分析、AI技术应用等培训,同时引进旅游科技复合型人才,组建专业运维团队。
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定期对智慧旅游平台进行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保障游客个人信息与支付安全;完善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在资金方面,设立智慧旅游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参与智慧旅游项目投资与运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创新营销推广,塑造凤阳智慧旅游品牌
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凤阳旅游品牌影响力,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矩阵,线上,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起#寻找凤阳文化密码#、#智慧游凤阳#等话题挑战,邀请旅游博主、网红打卡体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智慧景区特色;与携程、马蜂窝等OTA平台合作,推出“智慧旅游套餐”,针对年轻家庭、学生群体设计个性化产品,线下,举办“明文化旅游节”“智慧旅游体验周”等活动,设置VR互动区、数字文创展,让游客亲身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在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投放智慧旅游宣传广告,引导游客使用数字化服务。
通过顶层设计、数字赋能、产业融合、保障支撑和创新营销的多措并举,凤阳县有望打造“文化厚重、服务智能、体验优质”的智慧旅游目的地,实现从“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让千年古都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